2015年6月26日星期五

轉載(末段頗有意思)

一個真實的現金流故事

我最近與一個朋友吃飯,他告訴我他自己投資的經歷,這是一個真實的、成功的投資案例:
我的這個朋友應該算是香港的中產階級吧,兩夫婦很年輕,都有一份工作,收入還算不錯,結婚前,他們買了一間新房,每個月供一萬余元,生活也算安穩。在沙士(2003年初)前,他在朋友介紹下讀了羅伯特.清崎的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系列圖書,發現自己買房子原來是買了一個負債(清崎先生把能增加現金流入的資產才定義為資產,而使現金流出的資產,他認為實際上是負債。不是嗎?借了銀行一大堆錢,我猜至少有一百多至兩百萬吧,每個月還得准時向銀行還本付息,這不是負債是什麼)。他“覺悟”之後,說服妻子,在最低潮的時候(沙士期間)把新房子賣了,扣除銀行的貸款後,只剩下40來萬港元(應該是“虧”了不少)。他就用這40幾萬買了一個很舊的房子,並把它間隔成四間房,分租給別人,月收入6,000元,自己則去另租一房子居住,每月租金5,000元,這樣下來,他的資金馬上寬裕起來,現金流增加了,每個月不用再付“供樓款”一萬多元,而且還有另外一千元的收入。嘗到甜頭之後,他們把原來用於“供樓”的錢存起來,再買類似的房子投資,三年下來,他們已經變成擁有三個物業的業主了。

聽了他的介紹,我自己除了自嘆不如外,亦感獲益良多:

一、我們自己在閱讀投資理財的書籍後,對於一些認同的投資理論,往往都停留在口頭上,並沒有將之付諸實踐。這很多時候是因為對投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過於擔憂,像這樣買舊樓收租一類的投資我也想過,但怕麻煩:怎麼找這種投資的房子呢?舊房子漏水怎麼辦?電線霉爛了、短路了怎麼辦?收不到租金怎麼辦?等等。但我的這位朋友卻敢於實踐,積極地去找樓盤,找經紀,買到房子後,確實也出現過不少問題,但都在經紀的幫助下,一一解決了,他自己也在實踐中學到了做這行的許多知識,積累了不少經驗。他說搞多了,無非就是那麼幾個問題,這些問題做起來,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困難。
二、我以前跟別人講課時曾說過,學習投資理財的開始,不是投資知識,而是儲蓄。現在我發現自己的說法並不完全,單說儲蓄並沒有涉及目的,所以我現在覺得應該把它說成是:學習投資理財的開始是學會儲蓄資本。因為太多的人,儲蓄得來的錢不是拿去投資,而是拿去消費(例如買汽車)了。

從投資理財的角度看,我們在生活上應該十分注意自己的“享樂成本”或稱“享受成本”。這個詞是我自己編出來的,不知對否,我給它的定義是我們享受某種消費時所付出的成本,這個成本往往是我們投資的資本。我要說的意思是:當我們享受自己的消費(享樂)時,我們其實是在消耗著我們自己辛辛苦苦儲蓄下來的“資本”,這是一個隱性的成本,這個成本的消耗,將使我們今後的收入為零,因為你把資本消費掉了,它就再也不會為你帶來收入了而這一成本的節約,卻可帶來未來復利增長的收入(其收入之大可能超出你的想像)。這就是巴菲特一直開舊車、住舊房的緣故吧。如果我們把享樂成本的概念引入投資理財,那我們在投資時是要和自己“鬥爭”的,因為這多少總會和自己的利益發生衝突,像我的這位朋友那樣:1、得虧錢賣房子,自己的帳面出現了虧損;2、自己沒有自己的房子住,得出去租房;3、用一個好房子換成一個“破房子”,被人恥笑等等。我們是擠掉一些自己的享樂而投資呢?還是繼續我們的享受(消耗我們的資本)?這是我們平衡眼前利益與將來利益的一個難點,看來投資理財要能成功。關鍵還是要戰勝自己。但千萬別把你的資本隨便消耗掉。

2006年8月14日









(http://jinghuacai.pixnet.net/blog/post/48983808-%E4%B8%80%E4%B8%AA%E7%9C%9F%E5%AE%9E%E7%9A%84%E7%8E%B0%E9%87%91%E6%B5%81%E6%95%85%E4%BA%8B)

5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