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

最近看見兩篇關於王生及馬生的文章, 給大家主流傳媒以外的獨立思考

天才與白癡,奇才又怎樣?--周融
25/03/2014

王維基是公認的商業奇才,具創意也曾創業成功,更是億萬富豪,不少年輕人視他為偶像。許氏兄弟有套經典港產片《天才與白癡》,不過這兩個詞未必是相反詞,因為不可能非天才就是白癡,更可能是相對詞。例如在天才面前,相比下其他人表現會像白癡?奇才又如何?
在香港電視(1137)以1.4億多元買下中移動流動電視牌照後,王維基說通訊辦不讓港視轉流動制式是不公,所以會司法履核控告通訊辦及政府,花費數以百萬計,因他「沒錢」,可能遲些向公眾募捐。坊間及網上馬上有回應,支持王維基告政府之聲此起彼落,何時以支票現金付上則不得為知!
流動電視牌照擁有權屬於港視,一間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共公司,因此它才有法律地位提出訴訟。王先生是大股東,大家明白。港視是一間沒甚麼債務,手持21億現金及證券的公司,財務非常健康,幾百萬律師費相比21億元,零錢也。大股東的王維基,也是身家數以十億計的有錢佬。假如他不想港視股東花錢去打這場「因他決定而起」的官司,大可自己付鈔。幾百萬對億萬身家的有錢佬,也是零錢。有錢佬和大眾說自己沒錢,向大眾募捐律師費,那不是真正的奇才嗎?
贏了官司,政府賠律師費,可否把捐款發還?當然不可以,科錢給人打官司,遲些收回極可能是「包攬訴訟」,犯法的。不犯法則必須是捐款,明白未?
一個普通市民,月入一萬幾千至數萬不等,「被告訴」要捐款給一名有錢佬,讓他轉捐給他是大股東、手持21億現金及證券的上市公司,用來打官司?哈哈,說出來的是奇才,那自願捐款的是甚麼?
王維基上周和百多名創作及製作員工開會,告訴大家今次無「plan C」,要一個月考慮,期間大家可自行決定離職,有合約離開也不用賠償公司損失。奇才一出口,雖不知是否加送哽咽,甚至流下幾滴英雄淚,大家感動之餘,正面反應及支持王先生之聲自然不在話下。
任何企業曾「呼之則來,揮之則去」後,一而再來一次,不引起員工反彈難矣。王維基有否告訴創作及製作員工離開者,是放棄自己應有的勞工或合約保障,就不得為知。
王先生似乎沒有告訴大家,港視手持的21億為公司及股東帶來多少收益!去年收到的回報是1.3億元。因為王維基喊「無錢,受迫害」,大家甘願放棄兒女奶粉錢、家人旅遊、買樓首期,及節衣縮食?
奇才是奇才,其他人是否也是奇才?天曉得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向阿里說不的淺薄 --施永青
27/03/2014

阿里巴巴原先打算來香港上市,但由於香港證監會不接受阿里巴巴的「合夥人」制度,阿里巴巴轉移去美國上市。
阿里巴巴估值逾千億,如果能來香港上市,不但有助香港重奪全球新股上市金額最高的金融中心美譽,還可以打開一個新的渠道,協助新進運作模式的公司上位,推動公司結構改革,並為人類作出貢獻。
可惜,香港的很多評論員看問題都很表面,只簡單地把「合夥人」制度,視作早年英資設計出來的「AB股」制度。「AB股」制度的不合理處,是「B」股的股東不用投資如「A」股一樣多的錢,卻有「A」股一樣的投票權。這種安排令一些家族企業,可以用少量資本就可以控制整間公司,對小股東不公平。但阿里巴巴要求的並非這種特權,而是在提名董事局成員時,有一定的比例需由合夥人提出。至於這批董事能否獲委任,仍得交股東大會通過。
表面上看,這也是一種特權。但這只是從資本主義既有的價值觀的角度所看到的答案。資本主義制度認為資本的重要性壓倒一切,出錢多少決定擁有股份多少,所以每股平權,以方便用投票的方式,去決定公司的管理權(選董事會)與利潤分配權(按股份比例派股息)。但公司可不是單有股東就可以打造出來的,還得有人的創意與勞動,在資訊科技行業尤其如是。把資訊科技公司的命運交給只曉得買股票的人去決定,不但對營運者不公平,對小股東也沒有好處。
在歐洲有些國家,完全沒有股份的工人,也有一定比例的董事會提名權,可見阿里巴巴的合夥人要求有董事會的提名權,也有一定的道理。公司是他們打造出來的,他們已給出資本的人有一定的權利,難道出力(包括腦力)的人,就不可以保留一定的權利,我們的評論員為何這麼熱衷去維護「資本霸權」?
這件事亦令我聯想起明報事件。按現時的評論準則──出錢的人「大晒」。那明報的編採方針豈不是只該由有股份的人來決定,日常營運的編採人員的自由豈不是可以輕易被剝奪。可見現時社會對股權擁有者的保障,實有過分與不合理的地方。
阿里巴巴的「合夥人」制度,正好對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帶來一定的衝擊,讓日常的營運者也可以在董事會上有一定的話語權。這個缺口一旦打開,只會令到社會更公平,令日常參與公司運作的人,也可以真真正正成為公司的持份者,而不只是一個虛名。
他們是社會新生財富的創造者,他們不單應在董事會上有話語權,還應該有公司利潤的分享權。這樣,社會的財富才會分配得更合理,貧富懸殊的程度才能減輕,內需才能支持經濟持續增長,產能才不會過剩,金融制度才不會異化;而更重要的是,當實際工作的人在崗位上有更大的自主空間的時候,他們不但更能作出正確的決定,還會在工作上有更大的滿足感,令生命活得更有意義。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